过去十年,中国肥料界的标志性成就之一,就是将缓释肥等新型肥料生产技术进引入农业生产中。今后十年,被视为高端产品的水溶肥可能会走上相仿的路。可降解缓释肥的推广,让农资行业记住了红四方。耐人寻味的是,这一次,红四方又以先行者的角色闯入行业视野。
市场份额正在扩大
“水溶肥料正在由少量叶面喷施的辅助性肥料向批量化大田应用的主要肥料转变!”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高祥照的论断直接而有力。
一直以来,在肥料大家族中,价格相对昂贵的水溶肥被赋予了“小肥”的标签,即应用面积小、元素含量少、作为基肥使用量小。然而,这种情况正在改变。高祥照以“四个转变”描述了这一变化:水溶肥正由经济作物走向粮食作物、由设施农业走向大田、高端走向平民、由旱区走向全国。“在水溶肥消费总量中,估计有90%用在大田上。”高祥照说。
爆发式需求即将到来
在行业人士看来,水溶肥走入大田不仅仅是打开一片更广阔的市场,更是农资行业使命所系。人们常说,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和30%的肥料生产出占世界26%的农产品、供养占世界20%的人口。节水、节肥、节地成为中国农业的紧迫要求。与此同时,在城镇化迅猛推进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背景下,“谁来种地”的隐忧也与日凸显。
这些难题和短板,通过发展新型肥料、水肥一体化均可得到化解或填补。以节肥而言,上世纪60年代,美国肥料利用率曾发生质的飞跃,研究证明,在此前后,美国水溶肥料使用量由10%跃升至60%,传统肥料则由60%陡降到10%。
与节肥一样,水肥一体化的节地效应同样显著。由于水肥一体化实现了灌溉和施肥自动化,地理和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约束将大大降低,原本不可耕作的土地可以重新开垦利用。据相关人士估算,通过推广水肥一体化,我们在保障现有粮食产量的基础上至少可以节约10%的土地。
节本增收效果明显
如果说,政府关注的是农业生产的生态效应和可持续发展,那么对农民而言,经济效益才是其首要关注的指标。在这点上,水肥一体化更是展现了广阔的前景。借助自动化和精准化灌溉施肥技术,一方面可以更少的人力耕种更多的土地,取得规模效益;一方面可以保障农业稳产、高产和优产,提高农产品市场效益。根据一项研究,在经济作物上,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节本增收60%以上。“可以说,水肥一体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技术,更是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的‘一号技术’。”高祥照如此表示。
目前我国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约为7000多万亩,根据农业部部署,到2020年,将新增推广面积8000万亩。随着“十三五”时期一系列利好政策配套到位,水肥一体化推广将提速。“2016年,中盐红四方引进华南农业大学张承林研发团队技术成果,大力发展液体水溶肥料,未来,我们将在试验示范、田间应用技术研究、市场推广等方面加大投入,为用户提供从产品到作物解决方案的更专业、高水平服务,引领中国水肥一化发展。”红四方特种肥研发中心负责人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