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行业可能正在进入2008年以来*严酷的寒冬。有人预言,肥料企业真正的洗牌已经开始了,强者愈强,弱者出局,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5000多家的复合肥企业对中国而言确实太多了,新一轮洗牌比拼,究竟靠什么立足?
观点一:拼价格
任何时候,价格都是市场竞争*重要的筹码,低价打败高价符合基本的市场规律。所以,在新一轮淘汰赛中,笔者坚信肥料价格只会越来越低,*终逼迫扛不住的企业打包走人。
从农业的角度观察,农资理性消费的时代正在到来,这主要是因为大户的崛起。与自给自足的小农户不同,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公司等规模农业经营主体是投资者,他们追求用更低的投入获取更高的收益,只要品质相当,低价一定是他们的**。
肥料企业其实也已经意识到高价策略的危险,大型企业之所以异地布局,之所以进行渠道优化,本质上都是为了降低成本和定价,获得在区域市场竞争的优势。仔细分析起来,这些年造假企业横行,一定程度上与品牌肥料定价过高有关,高价等同于给了竞争对手生存的机会和空间。
观点二:拼品质
营销的本质还是要回归到产品,脱离产品谈模式、谈竞争、谈服务都是空中楼阁,行之不远。无论是农药还是化肥行业,我们都发现一个现象,知名的跨国公司某种意义上就是品质的代表,他们是靠产品力赢得用户的。
产品力来源于两个因素:或是更优的性价比,或是更专业化的品质。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笔者揣测会有两类企业*终胜出:一类是靠规模和成本优势取得市场垄断地位;一类是靠技术壁垒建立起市场垄断地位。前者对应的是基础性肥料行业,后者对应的是方兴未艾的新型肥料开发。
基础性肥料领域已经足够成熟,未来的任务是整合,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已经没有机会,未来他们的真正机会是在一个细分的领域像工匠一样精雕细琢,在差异化市场找到立锥之地,而这个领域的兴起才刚刚开始。
观点三:拼模式
不夸张地说,营销上的手段已经穷尽,未来三到五年,卖肥料会越来越难。单纯的促销越来越难调动经销商,在市场严寒和一片迷茫之下,经销商更需要企业能够带领他们去做服务、做营销,而不是一味地压货。